“母训”抵万金
发布日期: 2024-05-11 信息来源: 连云港市审计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光一点点滑到了温馨的五月天,母亲节漫步向我们走来。


千百年来,人们对母亲表达了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东晋名将陶侃,初做渔梁吏,食用官府的鱼(腌鱼)。他念起贫寒中的母亲,就用陶罐盛了一点鱼送给母亲。不料,母亲不但不接受,还将陶罐封上退回,并附信责备说:“汝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陶侃严守母训,为官廉洁奉公,为他任八州都督、征西大将军和封长沙郡公打下了基础。陶母退鱼,给人诸多启示。北宋有名的宰相寇准出身贫寒,爱民如子。手下大臣为他操办寿辰,送来很多寿礼,摆满了整个客厅。老奴拿出他母亲临终时作的“寒窗课子图”,寇准泪如雨下,想起自己母亲的教诲,就立刻命令仆人将所有寿礼全部退回。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其母为人贤德恭良,教子有方,培育儿女长大成人后报效国家,在儿子岳飞背部刺字“精忠报国”,作为母训,以其明志。岳飞时刻牢记母训,终成一代爱国名将,忠心报国事迹流传古今。


母训浩如烟海,感人并正人。胡适在《我的母亲》一文中曾经深情地说:“如果我学的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说:“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母亲的话,总是热乎乎的。


古往今来,我国有许许多多母亲,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影响着自己的儿女,使他(她)们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早已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著名报人、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景宜生前说过:“没有母亲对我的那两次敲打,我也不会走到今天”。第一次敲打是范景宜1984年从《辽宁日报》副总编辑,调文化部任外文局局长,升官了当然喜悦。就把这一喜讯告诉了母亲,没想到母亲不但没有一丝一毫的高兴,却回了只有八个字的信:“位高坠重,君可收矣。”第二次敲打是在1986年,已是《经济日报》总编辑的范景宜回上海探望患病母亲。返程时,当母亲得知《文汇报》总编要派车送他去车站,十分不悦:“凭什么要人家派车送你?”范景宜赶紧回绝人家,自己租了一辆三轮摩托车去了车站。这两件事对范景宜影响很大,他回忆说:“这是我人生记忆最深刻的两件事,是我人生路上的清醒剂。”


有人比喻:母亲的话,是你干渴之时,滋润心田的一眼清泉;是你迷途之时,指引重返正确轨道的一盏明灯。然而,视清泉而不顾、见明灯而不返的,也不乏其人其例。后悔没听母亲的话,仿佛是一些贪官落马后的习惯性用语。如果一些官员真听母亲的话,确实就不会腐败了。比如福建省原省长苏某的母亲曾告诫儿子:“你当官了,要干干净净、清清白白,挣多少就吃多少,只吃槽子里的,不吃槽子外的”,直到深陷囹圄才想起“母亲的话”,可惜晚了。山东省德州市原副市长黄某在庭审陈述中提到,悔不听“老母教诲”。 他的母亲曾嘱咐他,“不管啥时候要记住两个词,一个别贪钱,二个别贪色”。而他恰恰在这两个问题上都栽了大跟斗,怎对得起老人家的养育之恩?


母亲对子女总是用心操心的,把母亲动人的话语、正人的劝导既要牢记于心,更要付诸于行,让母亲不再“家有官,心难安”,能睡一个安稳觉,过一个安心、放心、舒心的晚年,这才是最大的孝敬,也才是最好的孝顺。(连云港赣榆区审计局 侯天柱)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