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警示教育“直扺人心” | ||||
|
||||
在开展警示教育时,要紧密结合职能职责,并与当前开展的主题教育相结合,让党员干部知敬畏、明底线、存戒惧。 前不久,四川省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开展了一场以案促改专题民主生活会。被开除党籍和公职,涉嫌犯罪问题已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的该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兰正秋和原党组成员、市土地储备中心主任施尚书在被移送前夕,写下的两份“忏悔”材料,被分发到参会人员手上。二人并以特殊形式“列席”这次民主生活会。以这种形式开展警示教育,是做实以案促改,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一项具体举措,用特殊形式现身说法,推动警示教育直抵人心。 警示教育是全面从严治党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重要一环。通过多样的警示教育活动,强化警示震慑,引导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绷紧弦”、行动上“拉满弓”、责任上“落到位”。让警示教育“清醒剂”起效更明显、效果更持久。 首先,在“抓常”上下功夫。警钟之鸣,重在日常经常,成在长抓长效。警示教育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常教常新是关键。当前,滋生腐败的土壤尚未根除,围猎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有,只有做到警钟长鸣、抓在日常,才能防止党员干部思想懈怠。开展警示教育不能忽冷忽热,抓抓停停,而是要抓在日常、严在经常,使之常态化、制度化。各级党组织要把以案施教、严管厚爱的理念贯穿管党治党工作的始终,做到层层抓,级级管。反复抓、抓反复,常抓常新,常抓不懈,避免抓完就松,听完就忘。 其次,在“抓深”上做文章。警示教育如果仅限于案件通报,就极易沦为形式主义,党员干部就容易沦为“吃瓜群众”,把警示教育当故事听、当电影看,难以起到震慑作用。各地在开展警示教育时要注重挖掘“身边人”案例,深入剖析同类岗位、同级职务违纪者“第一次”是如何破戒的,又是如何越陷越深。要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突出问题导向,坚持靶向思维,采取分层分类、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分层分类警示教育,为党员干部敲响警钟、提神醒脑。同时,让党员干部结合案例对照自查、举一反三,让警示案例真正入脑入心。 再次,在“抓新”上花力气。如果方式方法只限于读案件通报、看警示读本、观廉政视频这“老三件”,容易引起党员干部思想上疲沓。因此,应根据新形势、新问题在教育形式、内容上突出“新”字。在开展警示教育时,针对不同的警示教育对象匹配方案,做到“因材施警”,提高警示教育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形式上有创新。创新警示教育形式,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平台及时通报曝光本地区党员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并选取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社会影响及危害范围较广的案例拍摄警示片,绘制漫画以案说纪,用身边案例警醒广大党员干部明戒存畏知止,促进党风政风持续好转。(连云港市审计局 侯天柱)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