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审计:赋能城轨转型发展 助力铺就百姓“幸福路” | ||||
|
||||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承载着群众对美好便利出行的向往,也见证了科技创新的飞速进步。近日,南京市审计局在该市地铁集团相关审计中,重点关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城轨转型发展情况,通过算好“创新账”“民生账”和“经济账”,助力铺就百姓“幸福路”。 算好“创新账” 为地铁交通注入新质生产力 如何在新质生产力的指引下,打造城市轨道交通的新模式,更好地为市民提供服务?作为轨道交通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在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各类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上表现如何?对此,审计组坚持“新”字贯穿审计项目始终,围绕城市轨道交通与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紧扣集团数字化转型目标与实施方案,分析被审计单位转型存在的难点与不足,助推地铁运维管理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现场调研轨道交通与5G公专网、云信号系统等前沿技术融合情况,延伸应用场景现场,实地了解新技术新动能新模式下城轨运营情况,关注新质生产力的应用是否有效提高管理智慧化和运营安全性、是否有效提升乘客出行幸福感。 算好“民生账” 守护市民绿色美好出行 车站设施设备是否及时维修保养?地铁运营调度是否智能高效?故障处理和应急响应机制是否建立完善?带着这些疑问,审计组深入运行调度中心、地铁维修车间等多个现场实地走访调研,守护市民的绿色美好出行。 南京地铁1、2号线运行分别已达20年和14年,3号线、10号线等线路运行近10年,车辆陆续进入大修期。审计组围绕地铁列车的运行监测、维修保养、更新改造等方面,查看委外维保合同、物资出入库清单等资料,提出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委外服务管理与评价等审计建议,助力市民出行安全。 优化行车调度,既要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也要考虑列车运行效率。审计人员实地走访地铁运行控制中心,了解实时监控、运行调度、故障处理、应急响应等情况,重点关注控制中心在运营分析、智能调度、应急保障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助力城轨智慧化运营管理。 车站无障碍设施是否能满足特殊群体的出行要求?节假日是否延长运营服务?车厢智能化设备是否有效运转?审计人员先后走访了南京地铁5条线的车厢和22个主要站点,通过分析智能化设备的资金投入、实地核查设备运营维护状况等方式,检查设备的安全性、便捷性、效益性,并从高效安全运营、提升乘客服务满意度等方面提出审计建议,守护南京地铁的“民生温度”。 算好“经济账” 助力企业强化“自我造血”功能 轨道交通沿线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助推城轨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审计组围绕地铁场站是否与城市一体化开发、“地铁商圈经济”是否深度挖掘、多元化产业布局是否形成等问题,通过查阅资源开发利用台账和租赁合同、实地察看租赁情况等,核查地铁沿线的广告、商业、通讯等资源以及各类物业资产情况,对地铁车站空间和沿线物业的综合开发利用提出审计建议。同时,围绕盘活利用沿线土地资源,对土地开发利用台账、实地核查土地使用现状进行梳理,检查土地是否被违规占用、是否存在先开发后审批等情况,助推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促进地铁可持续发展。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