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的故事
发布日期: 2024-01-25 信息来源: 苏州市审计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我是一支笔,编号19830929,这是苏州市审计局成立的时间,1983年9月29日。这四十年,我是跟随审计人奋战一线的亲历者,是审计人使命交接的见证者,也是这段光辉岁月的讲述者。

“23”这是我重重圈画的一个数字。1983年底,苏州市审计局开始积极推进审计项目试审工作,苏州审计的序幕顺应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就此拉开。苏州罐头食品厂效益审计是最早开展的较大规模的审计项目,一串串数字、一条条演算记录、一个个重点标记,拨开了企业财务状况的迷雾,揭示了企业账实不符,实际发生计划外经营性亏损23万元的真相。“产品结构老化”“市场应变能力不强”“经营管理不善”,真相背后的原因剖析,让刚刚融入经济体制改革大流的企业找到了提升经济效益的正确方向。自此,我书写的审计项目名词也渐渐多了起来,“企业承包兑现审计”“行政事业单位定期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政策跟踪审计”“投资审计”……审计始终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充分发挥着保证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作用。

“2004”这是我人生的重要节点。2004年,全市审计机关开始规划部署苏州“金审工程”,强势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苏州率先以“1拖N”方式部署应用审计署审计管理系统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审计人告别了依靠一支笔、一把算盘、一个计算器寻找证据的时代,信息化和大数据的时代到来了。一台电脑、多种数据分析工具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精确到点的数据分析体系,数据分析的广度被大大提升,几万、几十万条指标信息、财务数据在转瞬之间被全方位、地毯式“扫描”,每一个审计疑点被迅速锁定。数字赋能、科技强审,数据采集全覆盖、筛查分析高效率、结果应用高成效,非现场审计和现场审计充分协同,前沿技术与审计业务深度融合,审计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监督效能被大幅提高!

“20121218”这是我写下的一个日期。2012年12月18日,由江苏省审计厅、苏州市审计局联合实施的苏州市本级社会保障资金审计被审计署评为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优秀审计项目。此次审计覆盖面广、内容时间跨度大、涉及条线多、工作流程时间紧、任务重,审计组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同困难较量。审计组组长孙亚伟同志,白天抓组织协调,晚上抓结果会审,进行了多日“白+黑”的攻坚克难。审计项目成员顶住压力,克服工作上的“难”字,换成“学”字,迎来“干”字,校验脚本、分析数据,确保每一个数据都真实、准确、完整,按时保质完成审计工作。此次审计成果受到市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市政府出台了居民家庭收入核对办法的制度;市人社局等部门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工作的通知》等4个文件;市财政部门定点开发了社保基金“定期存单”辅助信息管理系统;社保经办机构全面系统地升级“金保工程”,提升了我市社保工作整体水平。

 “3860”这是我写下的一个高度。在对口援藏发展资金和项目跟踪审计中,审计人跨越千山万水,到达海拔3860米的林周县。在这里,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审计人努力克服高原反应,走村入户察民情、实地踏勘看现场,带着氧气罐走访医疗卫生、特色产业等项目。在一望无垠的旷野里,审计人迎着朝阳、手持电脑、步履匆匆;在璀璨闪耀的浩瀚星空下,审计人挑灯夜战、埋头伏案、分析数据。此刻,他们是雪域高原上的雄鹰,用锐利鹰眼扫视着每一笔投资项目,誓要让援疆资金充分发挥效益、真正惠及百姓。

“0350”这是我记录下的一个时间。凌晨3点50分,轨道交通建设管理专项审计项目组成员深入地下20米,在轨道交通夜间停车期间,实地查看了解轨道区间隧道中强弱电、通信、消防、泵房等机电安装内容的实施情况,为全长254.2公里,日均客运量超100万人次的城市地下交通枢纽“号脉”。此刻,他们是切脉问诊的良医,用专业知识比对图纸和现场,力求让未显之症早日根治,让苏州轨道建设稳妥有序推进。

40年,审计事业滚滚向前,“为国而审,为民而计”八个字依旧熠熠闪光,苏州审计人始终勇立时代潮头,有效服务中心大局,为“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贡献着自己的光亮。40年,一代代审计人以一颗赤子之心肩负着国家审计的使命担当。用绝对忠诚的政治本色、实干担当的高强本领、作风过硬的优良品质,将自己锻造成经济监督的“特种部队”的精兵强将,火眼金睛,揪出经济问题的蛛丝马迹;利剑出鞘,展露正风反腐的审计锋芒。

在这第40个年头,我又将被交接给新一代的审计人,这是使命与精神的传承。我在本子上写下三个字,“心”“辛”“新”,希望新一代审计人能够始终拥有围绕中心的大局意识、不辞辛苦的实干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敢审敢严、真审真严。

少年自有凌云笔,到如今,春华依旧、壮志满怀。望新一代审计人用激情和理想追梦,用奋斗和奉献圆梦,用青春力量续写审计事业的新篇章!(邵敏琦)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